中国品牌建设网品牌商盟2012年11月30日网讯:(记者:大涛)史丹利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我们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处在上升期,因此,即使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史丹利中国仍然继续上扬,从我们在中国经销商数量的翻倍扩展速度可以看出,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陈弘泽的言语和表情传达给记者的是一种自信和轻松,而不是行业人士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和闪烁其词。
“在中国我们有50%的成长,在整个亚洲是25%。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持续增长主要靠亚洲,尤其是中国。”
从史丹利踏上中国起,中国就成为了其全球战略的一个核心。一方面源自中国庞大的需求市场,另一方面在于中国相对较小的运行成本,使得它能够轻松成为史丹利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直接增加其在中国、亚洲乃至全球的市场竞争力。
“亚洲是我们全球部署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亚洲最重要的是中国。在中国目前我们有两个公司,分别在深圳和上海。” 陈弘泽眼中熟悉的史丹利亚洲和中国版图充满无限潜力。
如果说中国五金工具行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受到产品经济的统治,并无品牌的标签;那么市场经济下,尤其在中国五金工具品牌化的进程中,可以说史丹利三个字成为了工具行业发展的新导向,代表着工具行业新的商业运作模式,甚至改变了国人对工具功能的新认识、新观念。
作为世界工具专家的史丹利其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借助采访,陈弘泽给了我们具体的阐释:对质量的孜孜追求和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传统价值观把工具只是当作工具,史丹利视工具为人类的助手。
品质的稳定性一直是困扰工具行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对于产品线很长的多元化公司,质量控制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经过166年的发展,史丹利已经形成一个完善的质量控质系统,并且从经销商的反馈来看,我们的品质是非常稳定的,顾客的回头率比较高。” 陈弘泽对史丹利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相当满意,这也是他对市场充满信心的基本保证。
面对经济危机,直面现实需要勇气;面对市场份额的落后,同样也需要勇气。
陈弘泽不避讳史丹利在中国发展所遇到的问题,“2000-2005,史丹利在销售方面基本在睡觉,我们睡觉的时候,别人在耕耘。由于当时负责中国地区的领导人决策失误,认为中国没有消费高档产品的需求,因此我们落后了一步。但是,2005年以后,我们的经销商数量成倍增长,以前我们需要请他们,现在他们是争着来。”
对于中国工具行业来说,史丹利代表着工具品质;但是从市场份额的角度来说,史丹利的品牌价值还远远没有完全转化为市场占有率。
作为分水岭的2005年,史丹利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了?陈弘泽虽然没有直接给予全面的回答,但从其经销商数量的急剧增加就足以说明问题。从战略到战术,从研发创新到品牌营销的深化等等,史丹利以谦虚地心态去拥抱市场,服务市场。
加之其雄厚的实力和工具文化底蕴,战略正确,战术得当,结果自然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