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品牌商盟五金6月6日网讯(记者:大涛) 1982年,年仅15岁的张国安因家庭贫困辍学。随后几年,他做过水电安装工,推销过皮鞋。“跑业务只是替人家打工,为人家挣钱,想有所作为必须自己干。”不安于现状的张国安开始筹划自己的企业。
1985年,18岁的张国安借了5000元启动资金,买了几台缝纫机和一批布料,租下两间房子,聘请了一位裁缝师傅,办起了家庭服装小作坊,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
没有销路,他就用蛇皮袋装好服装,背到周边县市的乡镇销售。苦撑硬熬一年后,小作坊从几个人发展到20多人,服装也销售到河南、安徽、山东等省。
1988年10月份,一个东北的客商订购了一万套儿童服装和一万条裤子,并预付了一万元定金。这是张国安接到的最大的一笔订单,他加班加点生产,按照约定的日期把货发出去后,对方却不见了踪影。张国安的服装厂再也经营不下去了。
转型五金厂打下创业基石
失败并没有熄灭张国安心中燃烧的创业之火。张国安决定再次创业,他把目光放到了五金行业。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终于和上海等地的几家单位建立了加工合作关系,又以30%的年息借了2万元流动资金,机器终于运转起来了。
3年后,张国安的企业已拥有固定资产60万元,还清了欠债,成为当时镇上小有名气的私营业主。1994年,张国安在江都经济开发区租下了2000平方米厂房,购买各种机床设备,准备大干一场。天有不测风云,这时出现了全国性机床业大萧条,企业效益急剧下滑,短短几年时间,张国安积累的资产全部亏光。
定位减震器占全国半壁江山
第二次创业的失败,给张国安十分沉重的打击。是就此倒下,还是重新站起?张国安选择了后者。
2002年7月,张国安迎来事业的一次重大转机。他去姜堰推销库存产品时,发现当地一家企业迫切需要摩托车减震器上的活塞杆。“我能做。”张国安看了图纸后,拍着胸脯说。其实他从来没有生产过这种产品。对方半信半疑,给了一张图纸要他拿样品。张国安赶回厂里,连夜组织人马试制样品,两天后送到客户手中。这种速度让对方感觉惊讶。经过检验后,产品的合格率为100%,对方非常满意,当时就签下了10000元的订单。
局面打开后,他又开始跑全国各地市场,在6年时间里,他的公司和国内外各大知名减震器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50%以上,去年产值达1.2亿元,年上缴税收30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