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品牌建设网首页
欢迎您访问品牌商盟网。登录 - 免费注册 - 找回密码 - 进入个人中心 - 注销 - 留言
品牌商盟
   
服务热线: 17316075069
给我留言     给我留言
首页   │   生意资讯   │   新闻中心   │   行业活动   │   行业百科   │   品商访谈   │   品牌商库
· 于丹:90后勿将自己弄成空中楼阁 牛气冲天,“90后”刚刚走向社会,可以有激情,

  中国品牌建设网品牌商盟教育: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开心地请到了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教授,于教授好。

  问:“90后”作为中国新一代的青年主力军,在带给我们很多惊喜的同时,也带给大家了很多的忧虑,甚至被部分人贴上了“脑残”标签,您对此怎么看?

 

  于丹:“90后”刚刚走向社会,可以有激情,可以有梦想,甚至可以有很多青春的荒唐和莽撞,这都不是年轻的过错。但是我不希望孩子们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有较大的怨气。8月份我参加了一个“90后 世界新力量”的活动,作为活动主体,“90后”认为社会上有一些对他们的误解,也希望能够用某种方式证明自己。其实究竟是谁贴了他们的标签,是60后,50后?他们都是90后的父辈,他们会望子成龙但又恨铁不成钢,有的时候是会有观念上的误解。但是这些人是最爱90后的。我那天其实还说了一个观点,就是世界给中国的标签。现在全世界都说中国GDP上来了,但是就是一个暴发户,你的国民素质和法律法规上不来。欧洲老大以那种没落贵族,酸溜溜的眼光看着中国,我们现在赢的是经济第二大强国的实力,但是我们并没有赢得声誉。现在所有中国人要考虑的事情应该是怎么样撕掉世界贴在中国身上不公正的标签。跟父母怄气就说明人没有长大。如果真的长大了,就会替父母完成大担当。

  那天他们活动上还有一个口号,就是要做一个“牛人”,如果谁不来这里,那就OUT了,来到这里才是牛气冲天的人。我在讲台上也做了一个阐释,解释了什么是我心中的“牛人”。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地方,牛的本意就是面朝大地,勤勤恳恳的干活,牛的本意并不是现在的“牛气冲天”,而是谁干活,别人因为你而收获,谁就是牛人。为什么每一年新生教育我都特别愿意参加,因为我希望传递一种价值观。我不愿意90后把自己弄成空中楼阁,牛气冲天,跟自己的父母对立,怨气冲天。我们应该实实在在的,以博大的胸怀去行动。中国文化里面有很多谈境界的。像庄子《逍遥游》里面说的“大鹏鸟”的境界。有一种大鸟,它在北海里的时候叫鲲,化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样一个大鸟,凭借海运之势,“抟扶摇直上九万里长空,背指青天,莫之夭阏,然后图南”,往南冥飞去,它穿越世间苍山林海,它穿越那么多人间世相,就为了去完成一个大的使命。在这个过程中,地上有很多小鸟都笑话它,唧唧喳喳地说,你看咱也会飞呀,我们叫“决起而飞”,撞到榆树、枋树,就“控于地”,掉地上了,“时则不至”,有时候还飞不到,但是咱也叫“翱翔于蓬蒿之间”啊,在蒿子秆里飞也叫翱翔啊! “此亦飞之至也”,这不就是飞翔的极致了吗?“彼且奚适也”,你看那么大一个傻东西,它干吗去呀?

  其实大家想一想,当你们受到很多议论干扰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个境界,这个世界上永远只有麻雀笑话大鹏,没有大鹏笑话麻雀。大鹏肯定沉默地飞过去了,因为它知道它生命翱翔的目的在哪里,它知道它在担当什么,所以没有这种计较的可能。没听说大鹏鸟扎到草窠子里跟麻雀打一架,打赢了再接着飞。所以孔子说“仁者不忧”,一个人,当你的情怀无比宽广的时候,忧伤忧思是很少能侵袭你的。其实道家也是一样的,在我看来,儒与道看似两个体系,但是我们只以一个名义就可以打通,那就是生命的名义。我们不需要以学理的名义,也不需要以研究的名义,我们不需要学富五车、皓首穷经,我们只需要以生命的名义去感受它就够了,因为这种感受可以让它在我们遭遇很多困顿的时候,真正拯救我们。

  这个世界上永远只有麻雀笑话大鹏,没有大鹏笑话麻雀,因为有大的志向,大鹏不会在乎有人议论他,他知道他在做什么事。所以其实我每一次开学给学生们讲的我在20岁的时候让我泪流满面的话就是宋代张载那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一个人的心是为天地而立的,一个人肩上的使命是为芸芸众生担当的,手里做的事是继承过往圣贤的绝世之学,这样的话现在你的功过都不重要,因为你做的是为万事开太平。一个人心中要是有万世太平还在乎现在别人给你的标签吗?人这么想了,其实就坦然了。

  问:您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这方面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于丹:当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能用一个更为饱满,拥有希望的生命来面对,尽可能使这个世界更好一点,能去传递正面的信念让人和人之间更好一点。在我小时候经历的贫瘠的岁月里,我看见的日子依然有美好的部分。回家的时候,家人不会让我撞锁,所有的节日里我会把自制的贺卡送给父亲。父亲也会托人千里万里给母亲带回几枝桂花做生日礼物。这些细节并非金钱能买到的,其实这就是人心。

  我们北师大每一年新生入学的时候,我都要在学校大礼堂给孩子们做一个宣传教育。今年我讲课的题目是《相信是一种力量》。因为我觉得现在孩子们什么都不信,其实相信真的是一种力量,这种相信尤其包含了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爱,相信我们四季流光中的规则,相信整个世界上还有正义,公平,所有这些都是有无形的价值的。而且,相信就可以传递,大家彼此也会相互影响。

  在我们家,只要有一个人回来,所有人都会往门厅里面跑都去迎接这个人,这习惯已经有很多年。原来我爸一回来我们就跑出去接我爸,我妈一回来就跑出去接我妈,我妈一看我和我爸都在家,我妈就乐呵呵说“老头和丫头都在家”,特别高兴。现在我回来一叫妈妈,我女儿也叫妈妈,我说我叫妈和叫我妈的人都在呢,就一下子恍然回到30年前我妈说的话。我们的爱是需要表达的。我记得那时候我妈没事老在阳台上看着,看见我了就去开门。我说我有钥匙,她说那不能让孩子大老远回来一推家里面门是锁着的,我先去打开,这种细腻的感情是我们家的家族文化。

  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家教好”,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外语口语是多少等级”。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很喜欢“家教”这个词,因为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是一种长期的人格养成。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了。我们现在是反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们牺牲掉了。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说:“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 ”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边,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但进步也有它的心灵标准。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却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却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来说,我们童年的游戏方式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小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然后我们一根一根地把它们套起来,连成一根皮筋,从脚踝到腿弯到大腿到腰间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举”。那时穷有穷的玩法,而且我们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输了绝对不允许耍赖,谁跳坏了谁就得下来撑皮筋。这是一种游戏规则。

  现在,我们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一副轮滑鞋,孩子们滑到面前,彼此打个招呼又散开了。他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滑板车和轮滑鞋给了他们一种自由奔跑的速度,却缺少了大家都必须服从的规则。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长大了容易耍赖?因为他们小时候处于规则之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们跳皮筋、砍沙包都是和同龄人一起,你要是耍赖,人家就不和你一块儿玩了。所以我们会自己解决规则认同的问题。再来看我们的孩子,他们也是好孩子、乖孩子,但他们在玩的时候就缺失了这种规则的协商和认同。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他们怎么能懂得牺牲和谦让?

  家教是一种伦理的认同,也是一种规则的认同。家庭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就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一种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自觉。这种服从是伦理的服从,规则的服从,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为什么很多考上大学的高材生,却总是磕磕碰碰、与人有那么多冲突呢?到了念大学时你再告诉他们什么叫作“规则”,已经晚了。

  家人之间爱的表达是一种习惯,不要等到长大了,才知道对父母说“爱”。像我女儿这个年龄有空就给我写一个小卡片,里面夹了一张纸,画了两个会飞的心,说“我永远爱妈妈”。我经常一回到家,床上放一个小项链,穿的小珠子。她后来告诉我是芭比娃娃的项链坏了,就是废物利用给我改成了钥匙链,她总会这样给我做点什么。

  我们家从来只要有一个人回来,所有人都会往门厅里跑去迎接这个人,这习惯很多年了。我工作回家后一叫“妈妈”,我的女儿也叫“妈妈”,我说我叫妈和叫我妈的人都在呢,我就一下子恍然回到30年前我妈说的话,“一老头和一丫头是最重要的人”。我们的爱是需要表达的。我记得那时候也没有电梯,家里面是住四楼,什么时候回家也没准,我妈没事总在阳台上看着,我说她不看我我也能回来,但我妈说“看见你就去开门去啊”,我说我有钥匙,她说那不能让我大老远回来一推家里面门是锁着的,她得先去打开。

  我们大家彼此之间也都有感情,但是人跟人之间已经不知道怎么表达了。我记得春节时老公过48岁本命年,寒假我带着我的女儿去澳洲讲学,别人带着我女儿老想买一点什么,但是我女儿坚决说不用花钱,她什么都不要。她要找的就是一样东西,就是一条红腰带,她觉得国外买的礼物很贵重,一定要在那里给他爸找一个红腰带......

  人跟人之间有了这种善意表达以后其实对于走向社会都会特别有好处的。因为我就是独生女,我女儿勿庸置疑更是独生女,独生子女怎么融入社会,怎么体谅别人,怎么跟人好好交往,有时候一个家庭的文化特别重要。

  我们都懂得“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很混乱。一方面我们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却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独尊;我们嘴上告诉孩子要艰苦朴素,但在行为方式上,还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

  “言传不如身教”,相对于行为的强大,思想和语言往往是苍白的。

  记得有一年我爸过60岁生日,那时候我上大学,就用师大那点助学金给我爸定了一个大奶油蛋糕,带回家以后就去上学了,想着上完课回来一起吃。结果我们一个亲戚家的男孩来了,我爸就跟人说,“小姐姐刚给大伯买的蛋糕,我不爱吃这个,你爱吃拿走吧”。那个小男孩特别高兴,就拿走了。但是后来我爸自己就满屋子转圈,然后就拿着围巾、帽子,从四楼往下走,我妈说“天寒地冻干吗去啊”,我爸就跟犯了多大错似的小声说“丫头给我买的蛋糕,我爱吃不爱吃都不应该给别人,你帮我想想蛋糕盒是什么样,蛋糕上面是有字没有字,什么样的,我得出去买去,得找一个一模一样的”。当时吃蛋糕的时候我还真没有看出来那个蛋糕不是我买的那个。

  后来有一天我妈对我说“丫头,有一件事你爸一直不让我跟你说,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就告诉你吧”,我爸去世已经20多年了,我才知道了这件事情。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家庭的文化,现在大家都觉得我讲什么东西老有人问我学问的事,记忆力的事,我觉得这都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老百姓之所以喜欢我是因为我能给人一种正向的力量,就是人对爱的相信,对善良的相信,用这种相信超越现在社会种种不好的东西,用我们这种强大的相信再去改变一点什么。我觉得我们是可以完成这种改变的。

  问:您从事教学工作已经很多年,在您看来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于丹:教育就是教化、培育,这种教化其实一定是耳濡目染的。我给你说一个故事。陶西平先生,民办教育的大家,陶先生给我说一个题目,他说用这个题目去问了六百个孩子,这些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不等。题目是说有一个人称一条船,船上有15头牛,25只羊,请问这个人多大岁数了?陶先生说所有的小学生都说不知道,初中生一半一半,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所有的高中生都有答案,都答出来了,说这个船应该不小,这个牛是大牲口,这个人应该不是儿童,应该是一个农场主,所以推断他的年龄应该是在40岁到50岁之间。陶先生说这答案其实就应该是不知道。我就跟我的女儿说了这个题目,我的女儿哈哈大笑说“你这是脑筋急转弯吗?”,就觉得可荒唐了。小孩本能的反应就像看见皇帝的新衣似的,有什么说什么。陶先生说小孩都说不知道,为什么到了高中都有答案,就是因为高中被奥数训练的,所有题都是有答案的,就会觉得出一个题怎么会没有答案。

  我前几天去了北尹村(地属山东),看见他们学校里面贴着论语文化,我就问他们知不知道孔子是哪里人,没想到一操场的小孩都说不知道,他们旁边的老人就瞪他们,我就乐了,但是他们仍然扯着长声说“不知道”……我觉得小孩子都很勇敢地会说“不知道”,他们也不会觉得别人会笑话他或者是怎么着,但是人长大了得装知道,觉得说了“不知道”会没有面子很丢人。所以我觉得教育就是在不断给予支持的东西的同时,还能让受教育者本身保持一种生命本性里面的天真、快乐和直觉思维,有什么说什么,教育不能把人扭曲了。

  星云大师(国际著名佛学大师,佛光山开山宗长)给我说过一句很好的话,他说“知识是个好东西,但是知识学多了不消化那也会得病的。你想这个“知”字加一个“病”字头是什么字?是“痴”。这个世界上痴男怨女全是这些念书念多了不消化的人”,这话说得多好啊。这生命中为什么有很多痴禅放不开,这些人不是没有念过书,像是农村妇人家高兴了就唱歌跳舞,生气了就喝酒骂人,喜欢了就两个人到一块了,不喜欢就撒手了,哪有痴缠啊,这往往是念书念多不消化的人会在一些事情上放不开。所以教育真正的使命是在知识之外完成一种育人的人格健康。

  我们的教育都在改变着,因为我本身也是体制内做教育的人,我觉得我的想法也代表着一些体制内老师,我们大家都在做这些事情,这些事情我们就一点一点地做,最终慢慢去改变它就是了。

  问:现在的社会由于各种新事物的冲击,大多人都变得很浮躁,很多青年人都倍加觉得压力很大,在心理上也因此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您在青年人如何放松心情上有什么建议?

  于丹:在放松心情的建议上,我觉得还是读读书,这就是读书的境界问题,当一个死刑犯人还在读书,这个书的用处肯定不是求职,可能就是带一份安定告别生命。所以我说读书可以使安定的生活锦上添花,可以是惶惑时候的雪中送炭,可以让我们在遭遇困顿的时候有一份坚定勇敢,读书并不是有《百科全书》在那里,我们一查就豁然开朗了。我在讲了庄子心得之后,有人问我,“我离婚了,日子困难,我要看什么。”“我要高考了,我应该看哪段话。”这个问题孔子和庄子都回答不了,他们那个时代不知道现在的生活。

  其实读书首先是让我们超脱。有句话说得好,山坡上开满鲜花,但是在牛羊的眼中只是饲料。那么我们是否在用饲料的眼光去筛选世界上的价值。 饲料是什么,有价值,可以吃。鲜花是审美,是没有用的。我们现在看的是有用的东西捕捉,没有用的东西就扔了。我说阅读的习惯应该是我们从和孩子相处就想想什么是读书,读书不见得是死记,拿出来炫耀,我看有些朋友给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背π,可以背到3.14后面的什么数字,这个除了可以给父母争光没有其他的用。

  有人说读书很费劲,其实不是这样的,像《论语》我们真的要从“学而”开始一章一章把20章讲得很详细吗?对老百姓来讲,《论语》也罢、庄子也罢,它可能是我们血液中蛰伏的一种文化,就是需要一种外在的方式把你唤醒,唤醒之后你知道他原来一直活着,这不是一种外在的灌输。比如儒家的所有核心的东西不就是仁吗?有专著对2万多字的论语做过统计,说仁一共被提到109次,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仁字。我们现在检索以仁为核心的思想论述有多少,确实浩瀚,我相信“谷歌”“百度”里面都查不到准确数字,两千多年过去了,但是最早关于“仁”的解读是什么,最开始是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回答就是两个字:爱人,就是真正发自内心及其善良地对他人好,这就是仁。学生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兼济天下,这就是仁了吧,老师说这个标准太高了,仁何必非得是圣贤呢,你说的那个境界连尧舜都做不到。仁的标准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我们每个人自己在世界上都想树立起来,用这样的新帮助别人立起来,自己都想发达,用这样的心帮别人也发达了,在最近的地方去帮助别人,这就是仁义的方法。就这么简单。

  当然读的数目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怎么读书,你要读得让这个书跟你的生命有关联。你要把书里面别人的话吸收成为自己的坐标系。有人觉得“我”现在记忆力不好了,读完都忘了,但其实读书更重要的是理解力,不是记忆力。如果总觉得与自己的生命无关那就会读不懂。现在的年轻人爱唱流行歌曲的原因就在于总与歌词里面的几句话有共鸣,有共鸣就喜欢唱了。读书其实也是这样的事情,就是有共鸣就读进去了。我觉得读书是一个好事,还有听听音乐。中国人说君子之举,左琴右书,对现代来讲这个琴就是指你听听舒心的音乐,不只是流行音乐。

 

 
相关访谈视频:
专访新华教育集团沙旭
访北大青鸟APTECH肖睿
学尔森教育总裁邱四豪:职业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安全
天才宝贝总经理茅艳芳:EMBA培养孩子六大能力
紫星校长罗娅萍:以丰富独有的资源满足不同需求
大桥外语运营校长孙绍峰:注重打造孩子的"高能"素质
鲲鹏国际总裁胡伟航:21世纪的家庭应该国际化
张永琪:民办教育资本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
学而思教育集团总裁曹允东谈上市
金宝贝中国区总经理陈炜
· 刘道玉:自由是教育的灵魂
· 杨 澜:教子经健康体魄比奥数班更重要
· 葛兴洪:眉山市东坡区实验中学校长
· 于丹:90后勿将自己弄成空中楼阁 牛气冲天,“90后”刚刚走向社会,可以有激情,
{ 2008 - 2020 © 版权所有 · 中国品牌建设网 - Tel:86-10-63814669 Fax:010-63814669 E-mail:goodzt08@hotmail.com 备案:京ICP备1301293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