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品牌建设网首页
欢迎您访问品牌商盟网。登录 - 免费注册 - 找回密码 - 进入个人中心 - 注销 - 留言
品牌商盟
   
服务热线: 17316075069
给我留言     给我留言
首页   │   生意资讯   │   新闻中心   │   行业活动   │   行业百科   │   品商访谈   │   品牌商库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内容
   
葡萄酒“醉美”扶贫路
来源: 菏泽日报 - 分类:酒水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发布于:2018-6-29 10:19:23

中国品牌建设网-品牌商盟共享服务平台讯:“一亩田,七分荒”是单县时楼镇王寨村耕地的真实写照。“迫于生计,王寨村大部分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病残幼留守村庄。如何利用好荒着的田地,同时又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便成了村两委班子的头疼事。”6月25日,王寨村支部书记谢圣喜告诉记者,为改变贫困现状,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前往多地考察,寻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终于考察到种植葡萄有着良好的市场潜力。

村委会随即在全村展开了如何发展葡萄产业的大讨论,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在借鉴其他地方经验的基础上,村委会根据贫困户代表讨论的意见、建议,结合本村实际,对如何搞好葡萄产业经营,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模式。

时楼镇立足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培训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动力,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路子。王寨村在此基础上由村支书谢圣喜等人带头注册成立了畾鑫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参社户数150户,覆盖基地附近两个自然村,由此作为契机,并针对本村适合种植葡萄的土地进行整理,形成连片土地利用作为实验基地。

“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作为合作社种植葡萄的产业基地,并且由村支部书记挨家挨户对村民进行走访调查,并将葡萄种植产生的效益给农户一一讲解,对采取土地入股的农户除按每年每亩400元的价格给付租金,所获利润还对半分成,彻底打消农户顾虑。”谢圣喜告诉记者。

同时,为了规范合作社经营模式,合作社采取“四统一”的模式,即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配。成立合作社此举为王寨村依靠葡萄种植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针对葡萄的销售问题,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经过讨论决定采用互联网销售、零售、批发等多种销售渠道,针对互联网销售采取专人专职,认真对葡萄的品种、质量做严格的调查,每天统计出库质量及相应的销售回访,针对零售、批发,要做好和超市、散户销售渠道的打通,使得能够吸引更多的回头客,同时,王寨村还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多次举办了葡萄采摘节,这种方式进一步打开了葡萄的销售渠道。

一年多来,通过上级扶贫政策的支持包括上级提供的优质葡萄种植信息和技术,王寨村共发展贫困户种植优质葡萄78户,建设葡萄大棚19个,面积为30.33亩,使贫困户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800元。其中贫困户张洪彬、孙洪臣在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鼓励下,通过上级扶贫单位提供的信息和技术,各种植优质葡萄3亩和6.5亩,年人均纯收入更是突破了4500元,在全村起到了典型和带头作用。

“一座‘扶贫大棚’就能让一户贫困家庭改个活法,活得更有心气。”贫困户张洪彬笑着说,“政府免费提供节水灌溉设施,俺一间大棚一年刨去成本,今年挣一万元不成问题。”为了让贫困户定心,政府给每亩大棚上了农业保险,保费由村里垫付,如遇自然灾害,每亩可获1万多元赔付;合作社还对大棚统一管理、产品统一销售。

目前,王寨村已申请无公害认证并注册了“曹马·老龙潭”商标。同时王寨村建设成了葡萄采摘园一处、葡萄大棚30个。在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基础上做到全面提高全村群众的收入,逐步使全村实现小康生活。

王寨村畾鑫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不仅改变了贫困村群众以往单一的耕作模式,走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也为在全镇推开精准扶贫工作,积累了好的经验,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记者 张 品

上一页 下一页  每页显示 30 篇新闻
共 1337 页 - 转到第
{ 2008 - 2020 © 版权所有 · 中国品牌建设网 - Tel:86-10-63814669 Fax:010-63814669 E-mail:goodzt08@hotmail.com 备案:京ICP备1301293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