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品牌建设网首页
欢迎您访问品牌商盟网。登录 - 免费注册 - 找回密码 - 进入个人中心 - 注销 - 留言
品牌商盟
   
服务热线: 17316075069
给我留言     给我留言
首页   │   生意资讯   │   新闻中心   │   行业活动   │   行业百科   │   品商访谈   │   品牌商库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内容
   
郭博说酒| 熊伯涛将军笔下的茅台酒
来源:当代先锋网 编辑:品牌商盟 - 分类:酒水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发布于:2018-4-28 17:54:48

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进入黔北地区,占领遵义城,召开了党史上有名的遵义会议。3月15日,红军在贵州省仁怀县(1995年撤县设市)鲁班场与国民党军队激战,未能取胜,随即撤出战斗,于16日经仁怀占领茅台。为了摆脱敌人,红军从茅台渡口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这就是被誉为毛泽东军事指挥“得意之笔”四渡赤水中的三渡。(刘喜发主编《红军长征全史》第一卷《铁流滚滚:红一方面军战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8页。)


红军在茅台的短暂停留,使得长埋于深山绿水间的茅台酒,与红军和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演绎出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早就广为人知,不但见于长征将士的日记、回忆录之中,也见于时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在厂方的宣传材料和后人的敷衍创作中更是屡见不鲜。当然,在对这段历史的叙述中,也存在着有意无意的曲解与误读,有的是毫无证据的推测之词,有的是故事讲述各方有意识的误解与宣传。


红军长征与茅台酒的故事,是历史地存在的。但在对这段故事的不断讲述中,又有了一些新的意义。对曾亲到过茅台镇、品尝过茅台酒的红军将士来说,这段记忆显得尤其重要。这为后世的故事讲述,准备了故事的“原本”,提供了素材,为“故事”意义的发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用茅台酒疗伤的雕塑


就阅读所及,熊伯涛将军的《茅台酒》一文,或是红军将士中较早系统宣传茅台酒者。其文略长,但十分可读,值得抄录一遍。


鲁班场战斗,军团教导营担任对仁怀及茅台两条大路的警戒。在这当中,除了侦察地形和进行军事教育以外,时常打听茅台酒的消息——特别是没收土豪时,但是所得到的答复常是“没有”,虽然这里离茅台只有五六十里。


鲁班场的战斗未得手,已决定不继续与敌对峙,撤向其他机动地区,与敌周旋。


黄昏前军团来了一封三个“十”字三个“圈”的飞送文件(是命令):“茅台村于本日到侯敌一个连,教导营并指挥二师侦察连立即出发,限明日拂晓前占领茅台村,并迅速找船只和架桥材料,准备于工兵连到后协同架桥。”


可恨的天气在黄昏时下起大雨来了。在对面看不见人的夜里,部队仍是很紧张的前进。就是有些人打火把电筒,仍然免不了在上山下岭的泥滑路中跌交。“糟糕!跌倒了!哎哟!”“同志!不要紧,明天拿前面的茅台酒来滋补一下!”同志们这样互相安慰着。走了三十里左右,来了命令,一律禁止点火把打电筒,当然更是不断有跌倒的。


大雨泥泞的黑夜,所有人员非常紧张的前进着,于拂晓前赶到了茅台村附近。


啪!啪!啪!枪声响了。在到处“汪汪汪”的狗叫声中,见到一个侦察连战士向连长报告:“报告连长!前面已发现敌人的步哨,我们排长已将敌步哨驱逐,并继续猛追去了。”连长很庄严地说:“快去要排长带这一排人猛追,这两排我立即带着来。”


连长亲率着后面两个排,除派一班人占领茅台后面有工事的阵地外,其余飞也似的突进街中,立即派一部搜索两面房子,主力沿河急奔而下的追去了。


追到十多里后,已消灭该敌之大部,俘获人枪各数十,和枪榴弹筒一,并缴到茅台酒数十瓶,我们毫无伤亡,战士欣然给了我一瓶,我立即开始喝茅台酒了。


此时教导营已在茅台村搜查反动机关和搬运架桥材料,侦察连担任对河下游的警戒。


我们的学员和战士圆满的胜利,在该地群众的慰问中,个个都是兴高采烈,见面就说:“喂!同志,吃茅酒啊!”


“义成老烧房”的主人——是当地有相当反动政治地位的人,听说红军来了,早已逃之夭夭。恰巧我们住在这酒坊里。所有的财产,一律没收了。当然酒也没收了啊!


“义成老烧房”是一座很阔绰的西式房子,里面摆着每只可装二十担水的大口缸,装满异香扑鼻的真正茅台酒,此外,封着口的酒缸,大约在一百缸以上;已经装好瓶子的,约有几千瓶,空瓶在后面院子内堆的像山一样。


“够不够你过瘾的?今天真是你的世界了!”老黄带诙谐和庆祝的语调向我笑着说。


真奇怪,拿起茶缸喝了两口,“嗳呀!真好酒!”喝到三四五口以后,头也昏了,再勉强喝两口,到口内时,由于神经的命令,坚决拒绝入腹,因此除了鼓动其他的人“喝啊”以外,再没有能力和勇气继续喝下去了。


很不甘心,睡几分钟又起来喝两口,喝了几次,甚至还跑到大酒缸边去看了两次。第二天出发,用衣服包着三瓶酒带走了,小休息的时候,就揭开瓶子痛饮。不到一天,就在大家共同欣赏之下宣告完结了,一二天内部队里茅酒绝迹了。


熊伯涛(1904-1975),湖北黄陂人,曾任北京卫戍区副司令、第二炮兵顾问。开国少将,长征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参谋长。


在鲁班场战斗中,熊伯涛及战友担任仁怀及茅台两条大路的警戒,除了侦察地形和进行军事教育以外,“时常打听茅台酒的消息——特别是没收土豪时,但是所得到的答复常是‘没有’”。这一记录表明,红军将士中,颇有十分了解茅台酒者。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茅台酒在近代中国所享有的名声,恐比我们现在已知的都还要大。


红军到达茅台后,经过战斗消灭了大部分守敌,“俘获人枪各数十,和枪榴弹筒一,并缴到茅台酒数十瓶,我们毫无伤亡,战士欣然给了我一瓶,我立即开始喝茅台酒了。”茅台酒及红军将士饮用茅台酒,是熊伯涛“茅台酒”一文后半部分的主题。熊文无论是文笔,还是故事讲述的技巧,至今读来,仍足以吸引人。


那么,熊伯涛“茅台酒”一文又有着什么样的创作背景和发表经过呢?


红军长征胜利达到陕北后,为了向国内外友人宣传中国革命和长征,也为了出版以筹集资金,中央有了编写一本长征相关书籍的打算。1936年8月5日,毛泽东、杨尚昆为出版《长征记》征稿,联名向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去了电报和信。


电文为:“现有极好机会,在全国和外国举行扩大红军影响的宣传,募捐抗日经费,必须出版关于长征记载。为此,特发起编制一部集体作品。望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断,于9月5日以前汇交总政治部。事关重要,切勿忽视。”


信件云:“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来稿请于9月5日以前寄到总政治部。备有薄酬,聊志谢意。”(董必武、陆定一、舒同等著《红军长征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序页第3-4页。)


至1936年10月底,共征集到稿件200余件50多万字,红军总政治部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由丁玲、徐特立、成仿吾、徐梦秋等人负责编辑。于1937年2月选定110篇30余万字,定名为《二万五千里》,装订成上下两册,但直到1942年方得出版,且印数有限。


总政治部宣传部 1942年11月20日在出版说明上如是写道:“其间因编辑的同志离开延安,而伟大的抗日战争又使我们忙于其他的工作,无暇校正,以致久未付印,这是始终使我们放不下心的一件憾事。”本书的目的“在供作参考及保存史料,故仍依本来面目,一字未改。希接到本书的同志妥为保存,不得转让他人,不准再行翻印。”(董必武、陆定一、舒同等著《红军长征记》“原出版者的说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序页第2页。)可见,就算是在此书正式付印之后,也是有保密限制的,与当初公开出版发行以筹集经费之初衷略有偏差。


而熊伯涛《茅台酒》一文,正是此书中的一篇。从最初设想中公开出版的《长征记》,到内部印行的《二万五千里》,书名虽有变更,但熊伯涛《茅台酒》一文,是为此书所创作,则是毫无疑义的。我们可以推知,《茅台酒》一文写于红军长征经过茅台之后、1936年9月5日《长征记》征稿截止之前。最有可能的创作时间,在中央下达征稿的电文和信件到征稿截止之前,即1936年8月5日到9月5日之间的一个月内。文章在编辑过程中,是否有编辑者的改动,我们不得而知。2006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将《二万五千里》重排出版,定名《红军长征记》,熊伯涛《茅台酒》一文,才被更大范围的读者所知。


熊伯涛“茅台酒”一文中关于茅台酒的记载,是红军将士中较早书写与宣传茅台酒的珍贵材料,但也有一些不太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如其说到的“义成老烧房”,当是“成义烧房”之误。“成义烧房”所出品的茅台酒,俗称成义茅酒,其为贵州近代民族资本家华氏家族的产业。其时,华家除了继续经营盐业外,其更多的产业布局在印刷出版等方面,茅台酒仅是其家族产业中的一环。华家常住贵阳,故熊文说成义主人“是当地有相当反动政治地位的人,听说红军来了,早已逃之夭夭”一语,恐也不是事实。


作者简介:郭旭,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人,贵州商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江南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长期从事酒文化写作和酒业发展研究。


上一页 下一页  每页显示 30 篇新闻
共 1337 页 - 转到第
{ 2008 - 2020 © 版权所有 · 中国品牌建设网 - Tel:86-10-63814669 Fax:010-63814669 E-mail:goodzt08@hotmail.com 备案:京ICP备1301293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