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品牌建设网首页
欢迎您访问品牌商盟网。登录 - 免费注册 - 找回密码 - 进入个人中心 - 注销 - 留言
品牌商盟
   
服务热线: 17316075069
给我留言     给我留言
首页   │   生意资讯   │   新闻中心   │   行业活动   │   行业百科   │   品商访谈   │   品牌商库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内容
   
那个年代的上海服饰之“小脚裤”与“懂经鞋”
来源:上观新闻 - 分类:服装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发布于:2018-3-16 11:12:34

原标题:那个年代的上海服饰之“小脚裤”与“懂经鞋”


尖头皮鞋与“小脚裤”

关于服装其实有很多话题,永远也说不完。过去有一位大作家沈从文,“文革”时期被发配到故宫博物院里做做讲解、搞搞卫生,小说不能写了,于是他就一头钻进了服装研究里,后一不小心,又弄成了古代服饰的研究专家……

当然,我不是专家,只是怀旧。说过了上装的外套和衬衫,那么顺流而下,似乎也该说说裤子和鞋子了。虽说时光越过三十年,但若要是提起几句有关裤子和鞋子的“关键词”来,譬如“小脚裤”“喇叭裤”“懂经鞋”“765皮鞋”等,想必大家的记忆都要重新回到上世纪那个难忘的六七十年代。

儿时的记忆总是特别的坚强,记得有一首顺口溜,大概是我学龄前流行的吧,当时听了居然至今隐约未忘。我相信生于六十年代以前的上海人都听过:“的笃板,敲起来……流氓阿飞揪出来,‘三包一尖’剪开来……”这一段文字非得用沪语念叨,加上竹板打起的节奏,才会琅琅上口。但何为“三包一尖”?现在的年轻人早已听不懂了。所谓“三包”,就是指那时的“包头”(头发略长,向后梳得油光乌亮)、包屁股(紧身裤裹着臀部)、包裤脚(裤管很窄的那种),“一尖”,即“尖头皮鞋”也。

那时期,“风声”尤紧,凡身穿奇装异服,头发皮鞋锃亮的人,基本都要被视为“流氓阿飞”的。记得那时每遇“严打”期间,就称为“刮台风”,若有谁乱说乱动、不三不四,很有可能就会被“台风刮进去”(拘留)。平时马路上,也时常有三五成群的“造反队员”或“革命小将”手拿剪刀在巡逻,遇上女子烫发或男子略有长发者,他们走上前去不由分说,“咔嚓”就是一刀!至于一些小裤脚管,更是他们热衷查禁的对象。如有不顺眼者,一声“站住!”然后围上前来对你的服装进行检查,若发觉你的裤管属违禁的“小脚裤”,那么不客气,当场采取“革命行动”:用剪刀沿裤脚向上剪开直至大腿处,就像今天迎宾小姐的旗袍开叉一般。我曾在淮海路就亲见一例,一位女子裤脚被剪后十分狼狈,秋风瑟瑟,众目睽睽,她只能用一只人造革的皮包挡在大腿处,沿墙角仓皇回家。

至于尖头皮鞋,现在已经很普遍了,但那时却成了被扫之列。不仅鞋头尖的不能穿,还扩而广之,就连鞋头小方型(俗称“小方头皮鞋”)的也照样受到查禁。记得当年曾有一对年轻夫妇,由于未谙规矩而穿了一双“小方头皮鞋”,乘了公交电车去南京东路,到站时刚欲下车,恰逢站上有“革命小将”检查,吓得他们赶紧回到车后坐下。结果,每到一站,皆有“小将”们将头伸进车厢,把所有乘客的鞋子扫视一下,这对夫妇由于坐在车尾而幸免一劫,但公交车一站站地直到静安寺,他们也没敢下车。

不过,当年被视作“流氓阿飞”的,也实在有点“冤”,“革命”一旦泛化,肯定打击了一大批。那时所谓的“流氓阿飞”,其实有些只不过是热衷于时髦打扮的青年,用现在的语境即可称“时尚潮人”而已。或许有点另类,但绝对够不上“流氓”,至多也就是“阿飞”了。因为那时我们常常将比较时髦的人称为“飞”,如打扮得漂亮略过头一点,就可说“此人打扮得蛮‘飞’额。”在当时,“飞”可不是个好字眼,尤其落到女孩子的身上,那就完了。所以我读小学的时候,同学的名字中叫“飞”的极少,即便有,常常遭到同学的取笑或辱骂,好端端的孩子,被“阿飞、阿飞”地叫,不坏也坏了。

“懂经鞋”与“喇叭裤”

我们从一些老电影、老画报以及老广告中都能看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部分地区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就服饰的时尚领先度而言,则是当时国内任何城市都没法比的——包括香港和台湾。

以前香港人拍电影,若要表现时尚的都市题材,总要拿老上海说事。因为他们自己没故事,所以只能以上海为榜样,步我们后尘。然而,后来又一段时间我们的思想文化、言行穿着都遭受了极大的禁锢,港台城市则后来居上了。所以,当开放之风刚刚吹入之时,上海人在服装上反而向港台学起来了。没办法,曾经的“师父”只好乖乖地跟在“徒弟”之后了。

有一段时期,尖头皮鞋小脚裤”被禁之后,“喇叭裤”尚未风靡之前,有几种过渡的服饰似不可不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应该是一双“松紧布鞋”,当时,它有个时髦而诡异的称法叫“懂经鞋”。

所谓 “懂经”,曾是上海人的一句流行语,即“领市面,拎得清”之意。而“懂经鞋”其实就是于一般的松紧布鞋再加上几条“时尚元素”而已,其“元素”有三:第一必须是黑色平布面的松紧鞋(灯芯绒或其它颜色鞋面都不算);第二,鞋面与鞋底的相接处要镶有一圈雪白的滚边;第三也是最最重要的,其鞋底必须是象牙白的塑料底。此三条“元素”缺一不成,千万不能忽视,否则就只能是一般的松紧鞋,而不能算是“懂经鞋”了。记得我小时候也想学“懂经”,就让妈妈帮我做了一双。结果万事俱备,就差那副“象牙白的塑料鞋底”,兜遍半个上海城也买不着。盖因申城当时人人皆欲学“懂经”,所谓“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于是,“白色塑料底”一时成了市上的紧俏货了。母亲无奈,只得给我配了一副咖啡色塑料底,为此我还老大的不悦。

不过,真是“祸兮福所倚”。后来据说“懂经鞋”也被划入了“流氓阿飞”的指定用鞋而遭禁,而我的一双松紧鞋,恰恰就因为是咖啡色的塑料底,自然也就躲过一劫了。

与“懂经鞋”同期流行的,当时还有一种叫“大翻领”的“卫生衫”,即薄绒的、领子为拉链翻领的运动衫,多为蓝靛色。因其领口较大,袒开后里面若是再衬以一件“海军衫”(蓝白条的圆领汗衫),那就更是时尚透顶了!如果用现在的话说,我想大概“酷毙”两字是绝对可以担当了。

除了“懂经鞋”,其实还有一双鞋子,人们差不多已经遗忘,那就是男士穿的“磨光猪皮模压底皮鞋”,由于售价极为低廉,仅7.65元一双,故人们又简称为“765皮鞋”。我估计流行“765”时,大概是刚刚踏进八十年代,那时一般的皮鞋都要卖到二三十元一双,所以“765皮鞋”甫一上市,即以其超实惠的价格优势,迅速抢占了普罗市场。当时一批学生族、厂里的小青工等,都对765皮鞋情有独钟,几乎人人“765”。只是这种皮鞋其价低廉其寿也短,新穿半年还行,如是穿得稍旧一些,则鞋型走样,七撬八裂,穿着有点像“卓别林”,卖相颇为难堪。

随着八十年代的开始,上海人的服饰,就这样经过了一个时期的低靡盘整之后,终于又迎来了开放之初的“第一缕曙光”,那就是“喇叭裤”的闪亮登场。


图片说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众电影》杂志上的明星穿着

“喇叭裤”最早可能来自港台,那时,我们看到香港电影中一些男士身穿米色西装或是白色“喇叭裤”,再是“飞机头”,戴一副茶色的“蛤蟆眼镜”,哇,简直羡慕得一塌糊涂!难怪后来一经传入内地,很快就大受青睐。我想,在经历了多年“小脚裤”的紧缩后,“喇叭裤”的出现,无疑成了年轻人压抑心理的一次大释放。

于是,上海人纷纷效仿起港台腔了。“喇叭裤”就和几年前的“小脚裤”一样,再次成了时髦青年的服饰标志。虽然,街上已不再有手舞剪刀的“革命小将”,但此时思想保守者并不在少数,譬如一些领导们对“喇叭裤”还是嗤之以鼻,尤其在校园里,绝对是禁穿的。然而,禁令虽有,但标准难定,究竟这裤管的尺寸为多少才算“喇叭裤”呢?香港人并没规定。好像几经讨论才最后敲定,凡裤管超出8寸以外,则可视为“喇叭裤”也。记得我们当时的校园,同学们纷纷将裤脚管控制在7.5寸左右,也有少数胆大冒险的同学,将裤管尺寸放到7.8或7.9之间,一是享受“挑战极限”的乐趣,二者也是以此“试水”,看看老师的反应如何。


银幕上七十年代剧情电影里的上海人穿着(张瑜、郭凯敏《小街》)


银幕上七十年代的上海人穿着(潘虹、李志舆《苦恼人的笑》)

压抑太久的年轻人都难免会有叛逆的极端心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弄堂里一位时髦青年,平时就有点“吊儿郎当”,高中毕业赋闲在家,从此除了爹娘外再也不受任何人的约束,一天他新穿了一条米黄色的超大“喇叭裤”——裤管尺寸一尺二,招摇过市十分得意!走起路来只见那显眼的宽裤脚,自膝盖处向下突然放大,活像一把大扫帚,在弄堂里扫来扫去……现在看来很滑稽,但在当时,你还不得不承认那就叫做“时尚”啊!



上一页 下一页  每页显示 30 篇新闻
共 812 页 - 转到第
{ 2008 - 2020 © 版权所有 · 中国品牌建设网 - Tel:86-10-63814669 Fax:010-63814669 E-mail:goodzt08@hotmail.com 备案:京ICP备1301293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