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区是青岛市的老城区、主城区,是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在青岛的主要集散地,现有满族、回族、朝鲜族等43个少数民族。
去年以来,市北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目标定位,以“北家团结·倍加幸福”为主题,打造城市民族工作“红石榴”品牌,积极营造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2022年,民族工作品牌被市委统战部推介参加“山东民族宗教工作十大品牌”评选,品牌故事在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聚焦幸福宜居,突出品牌服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重点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努力在提升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丰富品牌内涵,确定品牌定位。健全完善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之间密切沟通协作,与驻地高校建立校地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妥善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子女教育、创业就业、法律咨询等问题80余件,多次收到少数民族群众感谢锦旗。丰富拓展“市北·浮新民族之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功能,成立青岛生物科技园“红石榴”楼宇服务驿站,在海伦路街道打造“同心汇海·石榴红”工作子品牌,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少数民族群众居住较为集中的街道,建立党建专属网格,构建有利于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打造平台载体,夯实品牌阵地。示范创建更加积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纳入区委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区委集中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推进、各部门各街道各负其责”的创建工作体制,制定印发创建行动方案和考核标准,目前全区已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1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名,重点培树对象11个。基地建设更加规范。挖掘青岛党史纪念馆、青岛炮台山等红色资源,打造全市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创建青岛观音寺省级民族宗教领域普法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邀请专业律师为各民族群众举办普法讲座近10场。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持续开展“红石榴家园”“红石榴驿站”等载体打造,高标准完成青岛唯一一处清真寺升级改造,启动民族团结广场改造提升工程,因地制宜的打造“红石榴”主题公园、廊道,塑造更具特色的岛城“网红打卡地”。
加强宣传引导,讲好品牌故事。在主题活动中推广。每年9月份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主题活动,持续举办各民族学生参加的“红色小课堂”。开展民族团结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等活动50余场,连续11年举办少数民族孩子夏令营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在文体表演中融入。成立全区少数民族演出队伍,在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展示民族风采,部分社区趣味运动会中还设置有踢毽子、射箭等少数民族特色项目,让各族群众在文体活动中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巩固“五个认同”。在社会公益中展现。加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引导少数民族人士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邀请专业老师为少数民族同胞免费开展普通话培训,先后开展爱心拉面、义务植树、中医义诊等志愿服务20余场,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以实际行动彰显民族团结力量。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