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即用文化促进高质量发展、用文化提升城市品质、用文化展现美好生活。泱泱齐风,传承千年文明之薪火;大美淄博,书写齐都文脉之新篇。齐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擦亮齐文化品牌是我市提升城市认知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抓手,深挖齐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推动城市嬗变的重要一环。
突出特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齐文化是我市最具发展潜力和引领力的文化品牌,要形成以齐文化统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共识,推动地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到握指成拳、集中发力。
擦亮鲜活的城市文化品牌。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结合“五好”城市建设新要求,通过创新文化表达形式,更新提升城市文化定位,充分展现文化的地域性、时代性和包容性。提升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推动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制造业文化品牌、非遗文化品牌、节庆文化品牌、饮食文化品牌,以地域文化引入消费新热点,提升传统文化品牌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构建高效的品牌传播体系。在传播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国际化语境与现代化表达,通过大众尤其是当下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城市美食、美景和历史文化,为城市注入更多的生机活力。从媒介上看,通过网络红人带动引领推动齐文化产品品牌价值、宣传淄博本土文旅项目和热点打卡地;从载体上看,借助抖音、快手等微视频平台,开发制作推介齐文化旅游的视频资源;从平台上看,利用携程、马蜂窝、驴妈妈等OTA平台,开展文旅产品及服务的线上营销,推动与腾讯视频、爱奇艺、Bilibili等流媒体网站及其内容生产者共同制作淄博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输出等等;从运营上看,要积极推动“山东手造·齐品淄博”在华侨城、万达、精品民宿、高档酒店、机场、高速服务区等热门商圈和重要旅游节点的入驻推广。能否用现代化、时尚化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示城市文化,关乎淄博城市形象的塑造与表达。
阐述鲜明的本土文化故事。文化振兴需要回归初心,需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课程研发、研学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文化创新需要解放思想,要以文学艺术创作为引领,在小说、舞蹈、戏剧、曲艺、摄影、书法、美术、影视等各艺术门类上推陈出新;实施积极的激励政策,激发文学艺术人才的创作活力,举办特色鲜明的文艺活动,结合乡村振兴、红色经典、齐商文化、陶瓷琉璃等主题,引导本土文化工作者创作出体现淄博特色、本土精神的优秀作品。
转化特色文化资源,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兴则城市兴,“五好”城市建设、城市能级提升,对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也是生产力,“经济淄博”需要与“文化淄博”双向赋能发展。
提升文娱综合体项目的带动效应。聚力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擦亮城市文化旅游新窗口。目前淄博的几大新建热门商业综合体项目中,华侨城稷下湾、高新区茂业中心、周村吾悦广场等项目均非常引人注目,它们将构成未来淄博商圈新格局。应在美食街、步行街、商业街,布局老字号、特色美食小吃等传统业态,最重要的是突出淄博特色,以文化赋予其新故事、新含义;在核心商业区、城市会客厅,采用楼体亮化、景观亮化,超高玻璃幕墙灯光秀等手段点亮城市,助力夜经济繁荣。利用“裸眼3D”“全息”“Mapping”等新媒体技术,将城市文化以冲出巨幕、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现,开辟城市商业与文化共融共生的美好生活体验场景。
将原有公园、废旧工业厂区的闲置用房利用起来,通过引入文化项目,打造成为生活时尚的文化空间,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公益文化活动,推广带有淄博本地特色的文创产品、非遗纪念品等周边销售,带动市民的文化消费升级。钟书阁入驻齐盛湖公园海岱楼则是另一种方式,即引进成熟的城市书店品牌,满足市民对阅读、文创、展览展示、文化交流等的多种需求。
数字化城市提升文化传播效能。推动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的宣传与使用,积极融入“全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评估推广项目”,在现有的淄博市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基础上,拓充平台资源,授权给市民更多的图书、影音资源,让市民享受只要有手机,就可以看书查阅资料的便捷;继续推进市内各大博物馆、陶琉馆、文化馆、科技馆的数字化“云端游”体验,并探索在3D、AR、VR等技术的应用,以全息影像技术重现历史场景,给游客以交互式的沉浸式体验,与消费者高效互动,有效扩大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及影响力。
拓宽产业新业态的升级路径。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基于创意、设计和创新的创造性人力资本驱动的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岜山中医药文旅资源为例,开发融入以扁鹊、淳于意为代表的齐地医学思想理论,可丰富本土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外延,产业本身吸引大量就业人口,覆盖了从药材、保健、食品、医疗、农业、旅游、艺术转化等产业链,有助于本地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齐文化研究院 王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