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商盟数智共享服务平台讯:城市品牌是基于城市的区位特征、历史沿革、产业优势、消费心理和独特文化的城市形象的综合表征。城市品牌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形象的结晶性标识,是城市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性资产。
城市品牌融合“资源—产品—品类,企业—行业—产业,产区—区域—城市,品质—文化—文明”于一体,是这一系列品牌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加速城市品牌建设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功效。
知名的城市品牌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治理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城市的聚焦效应、规模效应、辐射效应。从而有利于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保证重大项目落地生效,以进一步创造丰富的经济价值,更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01
山西城市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目前,山西城市品牌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山西在城市品牌塑造方面尚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城市品牌建设观念亟需更新
我们不能认为城市品牌建设就是搞好搞大城市宣传。最新城市品牌指数(CBII)研究中发现城市品牌影响力出现重大结构性变化:文化品牌和投资品牌逆势上扬,旅游品牌受挫,宜居品牌和品牌传播则成为城市品牌建设的短板。城市品牌传播首次退出品牌影响力支柱维度。
2. 城市品牌顶层设计尚有一定短板
目前山西各地市品牌建设均有不同程度展开,但多元主体追求利益不同会形成城市品牌建设中目标多元冲突,资源低效浪费,行动相互抵能,无法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难以形成城市间特色区隔和产业间协作合力。
3. 城市品牌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城市品牌建设需要被实质性纳入发展规划之中,建立有效的计划指导;打造城市品牌运营的机制,完善有为的协调服务。
4. 城市品牌投入占比仍需改善
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我省城市品牌投放力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直接影响山西城市品牌在全国城市竞争中的知名度和话语权,目前山西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和价值量尚处于全国中部地位城市的中下位。
02
关于加强山西城市品牌建设的政策思考
1. 建设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产业先行、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模式,通过“宏观管理+产业协作+多方协同+多法并用”的运行机制,构建山西“体系化、规范化、差异化、价值化”的城市品牌建设体系,实现山西城市品牌站位的升级跨越。
2.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顶层设计。加大对山西城市品牌的培育和推广力度。落实各地市政府的主体责任,不断提升自身品牌培育、经营、管理及营销能力。鼓励“官产学研媒商资”七联动。
坚持梯次打造、协同推进。根据我省“一群两区三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传统产业内涵发展、新兴产业成链群发展现状和特点,确定重点培育扶持的城市、行业、企业、产品和服务,梯次打造,品牌矩阵协同推进,品牌间相互赋能。
坚持特色引领、评价支撑。建立具有山西特色又符合全国规范的城市品牌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推动政府智库、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构建市场化认证模式,逐步向国际标准品牌评价体系迈进,提升城市品牌培育和认定的权威性。
坚持严格监管、塑造形象。强调政府宏观调控,动态管理,依法依规推动失信惩戒,鼓励城市品牌参与方各类创新及加强对外宣传交流。
3. 对标案例
近年来,众多城市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山西城市品牌建设发展很有借鉴意义,例如:
* 贵州城市品牌贵州将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产品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提升为“黔茶”“黔酒”“黔织”“黔珍”“黔食”等“黔系列”品牌,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培育出贵州经济新的名片和增长点。近年来,“黔系列”品牌乘着内修实力、外交朋友,不断夯实“体系+”“推介+”“销售+”品牌根基,成为助推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西安城市品牌陕西西安着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强市。2019年,西安打造“西安年·最中国”大型系列180多项活动,吸引近 1270万人次游客,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了137%,西安一跃成为全国第四大春节旅游热门城市。2020年,西安振兴“西安饭庄”“德发长”“同盛祥”等餐饮品牌,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大力推进“音乐之城”建设,持续推进“书香之城”建设。2.0版“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活动,进一步夯实提升了西安城市品牌。
*郑州城市品牌2018年,郑州启动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品牌+”工程,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品牌企业和百年老店。创建一批质量提升示范区、知名品牌示范区、出口食品农产品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着力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质量高地。支持郑州国际物流园区、郑州北斗产业园、荥阳五龙产业集聚区积极创建全国、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建立和完善品牌建设、培育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着力打造集田园都市、宜业都市、畅通都市、宜居都市、魅力都市、创新都市于一体的郑州新名片。
4. 配套政策
完善山西城市品牌制度体系。出台和完善山西城市品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规范标准制定、评价实施、机构管理、标志使用和监督管理。创新“城市品牌”评价方式,探索四位一体(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品牌定位、消费定位、产业定位、功能定位四位合一)的评价新方法。
构建山西城市品牌建设体系。遵循“城市品牌战略规划—调查研究—城市定位—确立核心价值—视觉识别—推广实施—维护、监督和管理”的塑造规律,调动城市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逐步塑造“城市产业、文化内涵、城市品牌形象”三位一体的城市品牌形象。
充实城市品牌内核,引导山西公用品牌主体培育。结合我省各城市实际,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现代产业集群为主体,梯次选择一批相关企业为培育对象,逐步实施“山西精品”培育工程,促进企业加大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力度,鼓励和支持“山西精品”获证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助推我省农业、制造业、文化旅游业等领域高质量和高端化发展。通过山西公用品牌的培育,夯实城市品牌建设的基础。
推进我省品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由政府智库、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公共实训基地和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品牌建设人才培养体系。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健全品牌建设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构建品牌建设专业人才评价体系,为我省品牌建设领域输送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加强山西城市品牌监管服务。市场监管及有关部 门要加强城市品牌参与主体的监督检查,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退出和失信惩戒机制,提高政府监管影响力和震慑力。建立群众评价机制,多方征集社会意见,从“生活质量、品牌信任、居住意愿”等方面对所在城市进行评价。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发挥考核评价对“城市品牌”建设的促进作用。
5. 建设体系
城市品牌战略规划。进行山西城市品牌建设,需要打造一套完整的城市品牌建设体系:包含且不限于规划打造一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主导产业品牌;塑造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包含品牌元素、产品和文化三个层面的城市品牌IP;挖掘一套有影响力的能被广泛记忆的城市品牌故事;提炼一句与城市品牌相呼应的传播性口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打造一批具有号召力和带动性的龙头大项目做标杆;建设一个与优势项目和主导产业相应的,带动传播示范力与消费者积极参与感体验感的线下网红体验打卡空间;跟进一系列城市品牌传播的事件营销与网络传播策划等。
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以城市品牌战略规划为核心,进行城市品牌形象系统设计。包括城市品牌理念识别系统设计(品牌愿景、品牌使命、品牌价值观和城市品牌文化建设);城市品牌VI识别系统设计(城市品牌LOGO设计和城市品牌管理手册设计);城市品牌环境识别系统设计;主视觉形象设计;城市品牌推广物料设计;城市形象画册设计;城市产业招商画册设计等。
城市品牌运营实施。在城市品牌运营实施阶段,全面落实城市品牌运营策划(顶层设计)、城市产业招商运作(精准选商)、产业布局规划(产业落地)、项目引进运营、项目推广策划等工作。
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加强城市品牌传播,提升山西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首先加大推介力度,抢占全国性媒体制高点,包括北京西站,因为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人口集散地和交通枢纽,是全国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日均客流量达30万人次,年覆盖近1.8亿人次;北上广三大国际机场,全覆盖近5亿人次国内外客流,实现城市品牌高频次曝光;央视媒体,迅速覆盖全国受众。其次打造城市品牌互联网传播策划,通过线上和线下整合传播,提升城市品牌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第三,密切关注城市品牌网络舆情,实时监测,进行动态调整。
城市品牌深化落地。城市品牌塑造工作启动后,逐步开展11个地市级城市品牌建设深度调研工作和第一批城市品牌建设试点工作;定期举办城市品牌建设高峰论坛;全面推广城市品牌建设管理培训班;核心产区公共品牌建设及管理规范体系的样板建立及经验推广等,进一步夯实城市品牌建设。
写在最后
一座城市只有打造出个性鲜明的城市品牌,才可以为城市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才可以产生市场强烈的认同感、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才能扩大城市知名度,才能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全面推动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城市创造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城市经营者必须通过科学的城市品牌体系建设,完善的城市品牌配套政策支持,深化的城市品牌落地保障措施,持续地将城市品牌建设作为最大的城市主题文化产业来开发,运用市场化运营手段,最大限度地盘活城市品牌的资源存量,吸引城市品牌优势资源增量,实现山西城市品牌的强势崛起,最终助力山西城市成功“出圈”。
王永斌
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城市品牌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山西当代晋商品牌文化研究院院长
资深品牌战略专家 企业文化建设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