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商盟数智共享服务平台消息:八九十年代,很多人都曾经选择下海经商,很多优秀的企业层出不穷,甚至有些商家也是靠好名声,成为一个引以为豪的民族品牌。这些都是由于它们拥有着一个或几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形象和驰名商标。但是,有的企业在成功树立企业形象,驰名品牌后,竟再也没有把发展的重点放到产品上了。
以增加收入,许多知名的企业甚至已经不制造产品了,却开始做商标贴牌。在贴牌中,企业的商标往往会成为消费者的记忆点和卖点。以下是对7个贴牌驰名商标的盘点,它们曾是令人自豪的民族品牌,而现在则是靠假货躺着挣几10亿。
一、俞兆林、北极绒
第1个品牌叫做俞兆林,他们最重要的产品是保暖内衣。该公司于1996年前成立,由于当时保暖内衣概念属于市场当中的新兴元素,所以俞兆林还可以说是吃掉了市场的红利,取得较快发展。在这之后,这家公司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据市场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仅成立一年,俞兆林则已创下28万件保暖内衣销量的纪录。
而且1999年的时候这个数字更升至约300万台,的确让人非常震撼。而且名气大了以后,俞兆林好像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上,但却开始卖商标。在他看来,品牌就是产品的形象和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只需同类公司支付俞兆林品牌授权费用较高,则可取得俞兆林商标使用授权。
因此,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俞兆林几乎全部假货的商品,这些商品不是俞兆林制造出来的,只是些贴牌商品。
第二个品牌叫做北极绒,和俞兆林一样,北极绒中还是国内保暖内衣行业最主要的领导品牌,其产品亦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是,当品牌打响以后,该公司同样走着与俞兆林相同的路,开始出售自己商标,并同步降低产品生产比例,躺着赚取商标授权费用。
在当今市场上,北极绒贴牌商品充斥市场,原厂生产商品却十分匮乏。
二、恒源祥、南极人、拉夏贝尔
去掉保暖内衣行业,在服装行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存在靠商标授权获得收入的情况,比如像恒源祥,南极人等等、拉夏贝尔这三个品牌。恒源祥最早成立于1927年,算百年老牌企业,其羽绒服产品同样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赞誉。
然而,这两年,为增加企业收入,恒源祥还走卖吊牌之路。尽管说恒源祥对品牌授权商的管理要求与产品规范也很严格,可这些品牌授权商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还在持续下滑,也使恒源祥品牌效应大打折扣。
南极人早于1998年建立,建立后南极人以优质的衣服内衣产品,打响属于自己的牌子。但是,当我们看到很多公司都是靠品牌授权来获得收入时,南极人亦向相应方向迅速过渡。
今天的南极人,已是品牌综合服务和经销商品牌授权服务公司,只需支付南极人的品牌授权费用,然后,任何一家公司都能用南极人吊牌,甚至跨行业,都没关系。可见现在有不少小众的家电行业打南极人牌子,还让人觉得很离谱。
近两年,随着电商行业异军突起,南极人靠卖吊牌,也赚了几10亿,不过,这类产品几乎没有一个来自南极人。
对于拉夏贝尔来说,成立也是很早了,品牌概念根深蒂固。可以在市场竞争逐步加剧的今天,拉夏贝尔还经常出现持续亏损,最后直接倒闭。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品牌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却不能在市场上获得长久地生存呢?破产清算后,以减少债务比重,拉下贝尔以很低的价格开始销售积存商品。消费者为捡漏毛薅,然后开始狂野的消费。
同时也使拉夏贝尔又一次见到转机,因此,拉夏贝尔又以品牌授权获得销售营收。但是那些贴牌的产品因为品质不合格而拉倒,夏贝尔正式还受到几百宗客诉。
三、仁和药业、荣仕达
后两大品牌是仁和药业、荣仕达。其中仁和药业在医药产品生产与销售方面深耕,创建于1996年。他们还先后被评为十大战略合作企业、十大品牌企业。但正是这样的医药企业,居然还开始进行品牌授权。
近两年来,仁和药业生产医药产品的质量频遭消费者质疑,经过媒体的深入调查,却是发现,这些产品完全不出自仁和药业,但也有部分取得品牌经营许可权,属于小型医药生产企业,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荣仕达也曾被视为家电行业中领跑企业,但是在过去的两年里,荣事达彻底向品牌授权经营商过渡,整个公司已经不生产什么了。现在市场上只种植普遍流通荣仕达,所有商品均为贴牌假货,消费者仍需关注。
四、总结
通过对品牌,商标进行许可,商家的确能获得高收入,但是那些贴牌产品质量是授权企业所不能保障的,长此以往,极可能影响商家在市场上的声誉,最后为市场所淘汰。那么,读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讨论,与作者一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