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质量强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战略部署,河南省将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品牌发展总体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进“美豫名品”公共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3年内培育一批管理科学规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美豫名品”,打造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河南品牌。到2035年,河南品牌综合实力要进入全国前列。
“以‘美豫名品’公共品牌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河南品牌的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加快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标准河南建设,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有力的品牌支撑。”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实施意见》,河南省将围绕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区域品牌四大领域,着力培育“美豫名品”公共品牌。
工业领域,引导企业实施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战略,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跻身国内国际前列的河南制造精品品牌。鼓励消费品行业发展个性定制、规模定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和原材料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自主品牌企业。到2025年,力争新培育10个以上中国质量奖、32个以上省长质量奖。
农业领域,将大力培育农业品牌,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推动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200个以上。
服务业领域,将强化服务品牌意识,提升服务品牌价值。培育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形成服务优质、应用面广的在线服务品牌。围绕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养老等领域,培育优质数字化品牌。
在打造区域“美豫名品”方面,围绕河南省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区域品牌。到2025年,创建5个以上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00个以上。
同时,河南省将实施“美豫名品”品牌体系建设、质量品牌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效能提升、品牌形象塑造推广、品牌保护五大工程,提升河南省品牌发展能力。加快建立“1+4”品牌体系,即“美豫名品”公共品牌以及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搭建集“美豫名品”公共品牌申报、评价、发布、宣传、管理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
为做好组织保障工作,河南省将在省质量强省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下成立省品牌建设推进委员会,负责全省品牌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将加大资金统筹力度,重点在“美豫名品”公共品牌培育、评价、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
据了解,郑州市此前也曾发布《郑州市“十四五”质量强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郑州市以“三个转变”为引领持续推进质量强市工作,深入实施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三大工程”,提出到2025年质量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和产业集群。
《规划》明确,在产品质量方面,到2025年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将明显增强,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6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质量将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在服务质量方面,到2025年基本实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省、市服务业标准化示范点,骨干企业品牌价值进一步显现,建成一批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和项目。
在品牌和知识产权方面,到2025年郑州市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品牌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品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品牌培育能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数量和知名品牌数量显著增加,品牌价值显著提高,品牌培育成果有效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中“品牌”一词出现了近40次。
《纲要》指出,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质量基础设施更加现代高效,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纲要》还从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增加优质服务供给等方面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