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节日,往往吃得越隆重,纪念意义就越大。像端午的粽子,除夕的年夜饭,都代表着我们对岁月静好的那份期盼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果说吃粽子和吃月饼的时间相隔得太远,那中间的青团,可就能一解嘴馋,打个牙祭。
说起青团,本是江南各地在清明时节家家户户必做必吃的传统糕点,随着近些年的电商发展与区域联系越来越密集,小小的青团也走出了江南水乡,走进了全国人民的餐桌上。每至清明节前后,青团刚上市就能兜售一空。但是反观今年的青团销售情况,反而有些意外:不论是传统的豆沙、马兰头、黑芝麻等口味还是刚兴起的松茸虾笋、螺蛳粉等新口味的青团都没有迎来长队购买。一方面,今年的疫情突然在南方多地爆发,封锁隔离使得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少,大家为了防疫都没有了出门的机会,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来自消费者对青团热度下降而导致的。昔日的大热网红小吃,就像当下在封锁隔离的上海街道一样,冷冷清清。
突然失去人气,被打入冷宫的青团,其实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除了疫情的大环境影响,还有青团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不成熟的问题。原本一款节气型糕点,却被各个生鲜平台带到大江南北,褪去了地理属性。这也代表着线上的青团大战拉开了序幕。这边盒马的咸蛋黄流沙爆珠、蛋黄肉松、传统豆沙疯狂来袭,那边叮咚的腌笃鲜、酸菜鱼口味青团悄悄上新,你方唱罢我登场,线上的青团大战杀得不可开交,线下的各大商超、餐厅、老字号糕点都开始了自己的青团保卫战。从奶茶里芋泥、珍珠、椰果到颇受欢迎的单品,小龙虾、螺蛳粉、泡椒凤爪,一时间,青团开始无所不包,各种口味,各种组合,考验着消费者的味蕾的同时,也考验着消费者的钱包厚度。
无论是渠道还是产品种类,都呈现出一个大爆发的态势。稀缺性打破后,青团成了街头巷尾都能买到的时令小吃。
在口味上做新文章,只能是收获一时的热度,消费者的3分钟尝鲜热度过去就不会复购。基于大家对青团的固有印象,难免会进行比较,就出现:相同份量下,新奇口味的青团就有了价格劣势,传统的口味还是经典永流传的尴尬局面。一边是越来越多的渠道、品牌开始卖青团,稀缺性缺少,另一方面是品类出现了疲态,消费者的尝试意愿正被消减,新鲜感直线下降,不红成了必然。
虽然青团成了过气网红,但是这个时令小吃品类却显示出独特的市场号召力。除了强节日属性的粽子、月饼、青团外,还有多少小吃可以做文章?大饼油条、包子年糕其实都可以尝试,传统小吃与新口味的碰撞,总是会激发出不一样的效果,爆款单品说不定就产生了。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印象肯定是从一个单品开始的,虽然爆款的时令小吃不能带来长久的复购,生命周期较短,但完全可以帮助品牌赢得消费者的印象占位,达到将节日与品牌绑定的目的,完成品牌的赋能提升。
来源:小梁emo了